1.办理行政处罚案件,应当符合立案(受理)、调查取证、审查、告知、决定、送达、执行等基本步骤和流程,执法程序规范。(计2分)
2.作出或者解除(撤销)立案、抽样取证、证据先行登记保存、行政强制措施、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执行等决定应填写相应的案件审批表,办理审批手续,制作相应的法律文书并送达当事人。(计2分)
3.现场检查(勘验)、调查取证由2名以上持合法有效行政执法证件的执法人员进行。(计1分)
4.现场检查(勘验)、调查取证时执法人员应向当事人出示证件、表明身份,并在执法文书上有记载和确认。(计1分)
5.所有与案件事实有关的证据材料,包括现场检查(勘验)笔录、抽样取证物品清单、涉案物品清单、现场照片、调查(询问)笔录、当事人身份证明文件、执法文书的送达回证等证据材料,有当事人签字确认的记录和执法人员的签名。当事人拒绝签字的,执法人员应当注明拒签的理由,有见证人的应由见证人签字。(计2分)
6.先行登记保存证据、查封扣押物品应在法定期限内依法作出处理,依法应当解除登记保存或强制措施的,应当及时解除,返还物品。(计2分)
7.调查取证阶段结束后,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制作案件调查终结报告,阐明案件的基本事实、违法情形、证据材料、适用依据、处理意见等,送交有关负责人逐级审查、签署意见。(计2分)
8.依法应当移送司法机关或其他行政机关处理的案件,应当及时移送并有移送记录。(计2分)
9.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必须明确告知当事人拟处罚的事实、理由、依据和处罚的种类、罚款数额等内容,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计2分)
10.当事人提出陈述、申辩的,行政机关必须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并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进行复核。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证据成立的,行政机关应当采纳;依法不予采纳的,应当说明理由。(计1分)
11.拟作出的行政处罚符合听证条件的,应当在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上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要求听证的权利和期限;当事人要求听证的,行政机关应当按听证程序组织听证。(计2分)
12.对情节复杂或者重大违法行为给予较重行政处罚的案件,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集体讨论决定。集体讨论应当制作讨论记录,载明主持人、参加人、记录人和讨论内容、讨论意见、最终结论,并有参加人签名或盖章。(计2分)
13.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做到(计2分):
(1)形式上符合相应的法律文书制作要求;
(2)完整记载被处罚人的基本情况;
(3)陈述违法事实清楚,证据充分,说理透彻;
(4)适用法律依据正确,处罚适当、明确;
(5)明确告知行政处罚的履行方式和期限;
(6)正确告知不服处罚决定的救济途径和期限;
(7)有行政处罚实施机关的署名、印章和作出日期。
14.送达。行政处罚决定等执法文书的送达符合法定的方式、时限,应当有相应的送达回证(公告送达的应有公告副本和影印件),并符合法定程序。(计1分)
15.执行。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以后,应督促当事人在规定的期限内履行;当事人拒不履行的,应当依法强制执行或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计1分)
16.对罚款处罚实行罚缴分离,由当事人持行政处罚决定书到指定银行缴纳罚款;当场收缴罚款的应当符合法定条件和要求,并在法定期限内将罚款缴至指定银行。(计1分)
17.应有的执行文书齐全。(计1分)
(1)罚款或没收违法所得有相应法定票据;
(2)没收非法财物的有相应的票据和清单;
(3)延期或分期缴纳罚款的,应有当事人申请和行政机关批准文书,加处罚款应有相应的执法文书和法定票据;
(4)行政机关依法强制执行的,应有相应的强制执行通知书和强制执行笔录;
(5)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有相关文书及记载。
18.没收财物应当依法处置,有相应的处置凭证或销毁凭证和监销记录。(计1分)
19.行政处罚案件办结、处罚决定履行完毕,有规范的结案报告,有行政机关负责人签署的意见。(计1分)
20.对行政执法中发现的违法行为,应当责令当事人立即改正或限期改正,并对改正情况进行复查。(计1分)
|